我理解的「离钱近」


我对于「离钱近」的理解,其中一类场景的关键词是「账户」,比如银行等借贷平台、公募基金等资产管理公司。用户在这些公司创立账户,并把钱放进去,公司能动用这些钱,从中赚取价差、收取管理费或收益提成,非常爽。只要用户不走,就能持续收到钱。这类场景往往是牌照保护。

另一类场景的关键词是「交易」,比如淘宝上每天在进行各种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又比如外卖,每天发生上千万量级的交易,覆盖人群大,还高频,这也算是离钱近。

相对来说,媒体行业大家觉得离钱远,是因为媒体免费向用户提供内容,靠卖广告或软文收钱,不直接向用户收钱。知识付费稍微不同一点,直接像用户卖内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离钱近。

以上这些都是建立在用户有需求的基础上,而产品服务提供者比同行更好地提供了用户需要的东西,就收到钱了。或者东西差不多,但效率更高,也行。

再看我们都了解的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它为金融行业从业者或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如果是万得卖终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属于交易场景,离钱近。至于后来者怎么切入,是另外一个问题。

金融信息服务业相比于借贷、资产管理、投行等我们通常理解的金融行业,它没有账户,没有资金沉淀,离钱又远一些了。

再看区块链行业,离交易近的环节,典型如一级市场投资、二级市场的交易所,是个好模式,尤其是交易所,等于是券商+交易所二合一。但目前看,给后来者似乎没什么机会了。

基于区块链的项目,愿景宏大,但吹牛居多,虚无缥缈。有些概念甚至违背经济学原理。

我最近几天在思考分布式商业有什么逻辑缺陷,我觉得它可能违背了分工提高效率的经济学原理。比如出行,打车的用户最关心的是怎么以合适的价格高效地找到出行服务提供者,除此之外,应该把精力花在他擅长的主业上,没必要去为出行服务平台拉用户,因为这样的机会成本很大。拉用户的事情,雇佣管理团队专职做就行了,专业的人才能做得更好。另外,有了基于通证的激励机制,就能解决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问题吗?不见得,管理层该揩油的还是会揩油。

此外,如果是早期项目,呈现的是一级市场的投资场景,分布式商业的模式过早地让普通个人投资者参与其中并不适合,风险太高,否则传统金融领域就没必要设定私募门槛了。机构投资者可以同时投资多个项目,如果某个项目黄了,对机构整体的收益风险并不大,但对个人投资者而言,由于资金实力有限,无法通过同时投资多个项目而分散风险,在一个项目上踩雷,血本无归,在投资上恐怕难以再翻身了。

区块链是个好技术,在许多地方有它的价值,金融等行业也在尝试使用。但就像 AI ,没有场景、没有数据,一切都白搭,顶多为掌握了场景的甲方打工。庞大如百度,自动驾驶技术也得和车企合作。

所以,不一定要有「账户」才离钱近,有交易场景,用户愿意买单,就是离钱近。当然,如果交易基数大、频次高、客单价高,就更好了。

再具体到你的技术团队本身的优势,目前做的事情完全体现不出价值,机会成本太高了。好好挖掘实际需求、能利用自身优势做的事情,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可以暂时不全身心做主战场的事情,但可以花一部分精力去做主战场的事情,就好比 Tushare 团队,兼职做、免费用,虽然暂时看不出什么大的前景,但慢慢积累用户,做出口碑,未来他们也许就可以拿到投资,全身心投入。现在已经开始搞积分了,token 的感觉,哈哈。